令人叹服的“血钙自稳系统”
钙并不是人体所含的“微量元素”,而是含量最丰富的“宏量元素”。其总量超过1公斤,其中 99% 存在于骨骼,仅1% 左右分布在血液及软组织中。可见,骨骼不仅支撑了身躯,骨骼还是一个巨大的钙的“储备库”,当机体缺钙时,可随时调用骨骼里的钙。
钙的生理作用举足轻重,钙在神经肌肉应激,神经冲动传递,血液凝固,细胞粘着等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。血钙的微小变化,间接影响细胞内、外钙浓度的分布,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乃至病理变化。例如,血钙增高,可引起胃液分泌变化,骨骼肌和心肌收缩性、神经兴奋性、肾和大脑功能的变化;血钙过低,则神经兴奋性增高,产生激惹和惊厥。不言而喻,在人体中,维持血钙稳定是生命攸关的事,这是由骨钙库和血钙调控激素共同完成的。骨钙库酷似一座巨大的水库,而血钙调控激素主要有甲状旁腺激素(促进破骨)降钙素(促进成骨)和维生素D等。他们互相配合使血钙稳定,血钙的昼夜变化低于 3% 。换言之,人体瞬时增加或减少若干钙质,在激素的调控和骨钙的配合下,血钙水平能够保持稳定,不出现波动。这就是“血钙自我稳定系统”。
一种病程漫长的沉默病
人体从食物中吸收的钙质,先进入血液成为血钙,后与各类组织的细胞(包括骨细胞)进行交换,以新换旧,这就是“钙代谢”。20岁前,人处于生长发育期,通过血液储存在骨骼中的钙,超过 1 公斤。人逾 20岁,骨骺闭合,骨骼不再生长,进入平衡期,人体对钙的“吸收与排泄”基本持平。然而,最近有报告说,女性骨钙丢失的起始年龄正是 20 岁。这说明人体的钙平衡只是昙花一现,很快被“负钙平衡”(丢钙)取而代之。这个早到的负钙平衡期,将伴随人生直至生命结束。除非额外补充钙质,否则人生就是一个漫长的丢钙的过程,各种因缺钙引起的衰老现象必然显现出来(笔者点评:上述说法是八十年代的一种流行说法,不够确切。后来笔者的人体实验证明,人(不论男女)过20 岁,只要吃钙量不足,便导致负钙平衡、骨钙随之丢失)。
长期“缺钙”是人生中的一种沉默病,它不声不响地给人类带来了两方面的疾患。一方面是骨骼缺钙,引起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及各类骨折;另一方面是血液及细胞内的钙增高,引起动脉硬化,高血压、结石、老年痴呆等症。这种骨钙减少、血钙和细胞内钙增加的现象,是衰老的典型特征。所以,只有钙营养充足才能保证人体骨骼坚固,血钙正常,防止软组织钙化和结石形成,延缓衰老的发生和发展。
切勿助纣为虐
美国骨科专家兹斯力在香港讲学时说:香港的中年妇女,在不知不觉中,骨骼逐渐脱钙,使脊柱变短,罹患骨质疏松症。他认为,东方人的膳食缺少乳制品,是骨质疏松多发的原因之一。
1985年日本内分泌专家藤田拓男指出,人类和陆栖动物一样,时刻受着缺钙的威胁。长期持续性缺钙,可造成骨骼中的钙质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,软组织中的钙含量不断增加。这种钙质从骨骼向软组织“迁徙”的现象是衰老的一个典型特征。对日本纪伊半岛居民的流行病调查后,藤田指出,钙质、维生素D 摄取不足及缺乏日晒,是该岛居民腰痛,压缩性骨折、主动脉硬化、高血压、老年痴呆发病率高的重要原因(笔者点评:藤田先生病因分析中的“VD摄取不足”是1985 年的观点,在“VD降低钙吸收”的人体实验出台后,其观点应当彻底改变)。
近年来,笔者对正常人血钙、磷、甲状旁腺素、降钙素的含量随年龄、性别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。发现“血钙自稳系统”随年龄的增长出现了偏差,这表现在人逾50岁,血钙含量明显上浮,在正常范围内从 9 毫克上浮到11毫克/dl。71岁以后,血钙的上浮到了人生的最高水平(11毫克/dl),女性的增加值超过男性。另外,在血钙上浮的同时,甲状旁腺素也呈现同步的大幅度增加。这说明人体“缺钙”则甲状旁腺分泌了过多的甲状旁腺素,使骨骼的钙溶入血液,以弥补血钙之不足。久而久之,这种代偿出现“矫枉过正”,使血钙逐渐增高。所以,老年人血钙(在正常范围内)偏高的根源是 “缺钙”而不是“多钙”。其根治方法是长期足量补充钙剂,增加钙吸收量,刺激血钙自稳系统抑制甲状旁腺素的过量分泌,最终达到降低血液和软组织钙含量,增加骨骼钙含量的目的(笔者点评:上述加黑字体标明的结论正确且重要,这是防治人类“缺钙性”骨质疏松的唯一健康之路)。
老年人血钙增加的绝对值并不惊人,多数人仅仅达到所谓正常范围的上限附近,这种现象或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或被误解为是老年人钙质过多的证据。因此,错误地宣传“血钙偏高者忌食含钙丰富的食物,以免造成结石”的文章比比皆是。如果真的照此办理,就是助纣为虐,贻害患者。
一般,人体骨钙丢失达到30% 以上时,临床医生才能根据 X 线检查,做出绝经后或老年性骨质疏松的诊断。年逾 45岁的美国妇女,每年约有百万人发生骨折,其中 70% 是骨质疏松患者。骨质疏松的发展,会造成脊椎畸形,出现腰弯背驼、身材变矮。除急性骨折外,多数脊椎萎缩患者并无明显症状。长期不知有病,何谈寻医问药?尽管绝经后或老年性骨质疏松的病因复杂,如遗传因素,肾上腺素和性激素的变化,肠道吸收能力降低等均应考虑在内。然而,人体长年缺钙引起的“骨钙丢失”是一个主要的病因(笔者点评:24年前的结论完全正确。但是,要临床认识并接受还需几十年,老百姓命中注定还要受“缺钙罪”)。
为何骨质疏松与骨质增生并存
临床医生常在同一患者身上观察到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并存的现象。因为此现象多见于中、老年人,故一并归于老年性退行性变。既然骨质因脱钙而疏松,又为何发生骨质增生?目前,对此尚无合理的解释,也无奏效的疗法。根据笔者的实验,人逾50岁,血清甲状旁腺素含量迅速增加,随之降钙素含量也增加。这个鲜为人知的事实,正是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并存的激素基础。甲状旁腺素增加的后果是破骨活跃,骨钙的溶解(即,骨钙被血液再吸收)使骨质疏松加剧,这是老年人骨代谢的主流方面。随后,降钙素的增加促进了成骨活动,加速了新骨形成,这不过是人体对骨钙丢失的一种代偿作用。然而,代偿形成的新骨远不能代替人体大量丢失的“旧骨”,他们充其量只在骨骼的关键部位形成了各种肥大性关节病变,被称为骨质增生。可见,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是骨骼缺钙所引起的一对孪生病,其根治方法当然是补充钙质。(笔者点评:结论没有错,但是对两者并存的解释是推论,而且肤浅。《米氏说钙》的解释进了一步,仍然缺乏生理、病理数据支撑)。
甲状旁腺亢进不容忽视
通过对甲状旁腺分泌功能的测定,发现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对我国老年人的健康已经构成严重威胁。在年逾 70 岁的老人中,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占 6%,轻度甲状旁腺亢进则超过 50%。前者血清甲状旁腺素的含量达到成年人的 4 倍以上,后者亦高出 2~3 倍。
甲状旁腺是人体调节“骨钙——血钙”平衡的关键组织之一,其功能亢进的原因,在于长期钙质摄取不足导致人体负钙平衡;其亢进后果必然是骨钙缺少,血钙和细胞内钙增加(笔者点评:此结论完全正确。可惜时至今日,临床基本不认识。检查人体是否缺钙,血钙只是个参考(次要)指标,绝对的灵敏指标是血清甲状旁腺素(PTH)的含量。笔者断言:临床认识 PTH 之日,就是骨质疏松老人得救之时)折磨每一位老人的各种不适症状,例如食欲不振、情感淡漠脆弱、周身疲惫乏力、关节痛、便秘、心律紊乱、嗜睡、非节律性搐搦、多尿、瘙痒等症,无一例外都是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。然而,对这些症状,多数患者和医生却误认为是“岁数不饶人”的必然现象。因此,目前人们对甲状旁腺亢进症处于不认识、不诊断和不治疗的“三不状态”。
看来,我国老年人应采取补钙、保骨措施,增加钙质的摄取量和吸收量,消除体内缺钙情况,扭转钙的负平衡,以降低血清甲状旁腺素的含量,减缓、以致制止骨钙外流,达到降低血钙,增加骨钙的目的。长期服用钙剂还可以降低细胞和软组织的钙含量,阻止软组织随年龄增加而加剧的钙化现象,从根本上消除一系列的老年病的致病原因(笔者点评:经 24 年临床检验证,上述结论既超前又正确。“增加钙质的摄取量和吸收量”始终是老年人健康的首要任务。可惜,迄今绝大多数医生并不知道血清 PTH 含量是 骨质疏松 的灵敏、可靠指标,而目前广泛使用的骨密度仪硬件不过关,其测定数据不能准确地反映骨骼的密度,简单地用“骨密度”数据诊断“骨质疏松”,会贻误病情)。